TCP/UDP的学习总结(三)
TCP/UDP的学习总结(三)
TCP的流量控制
1.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利用下图来说明如何利用滑动窗口机制进行流量控制:
一开始(connect后),B告诉A: 我的接收窗口rwnd=400,TCP的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报文段序号初始值设为1。
接收方B进行来3次流量控制。第一次把窗口减小到rwnd=300,第二次又减到rwnd=100,最后减到rwnd=0,即不允许发送方再发送数据了。这种情况,发送方A暂停发送的状态将持续到B重新发出一个新的窗口值为止。
还应注意到,B向A发送的三个报文段都设置来ACK(报文段头部的确认位)=1,只有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意义。小写的ack表示确认字段的值=接收到最后一个报文段+1。
考虑一种情况,在上图,B向A发送了零窗口的报文段不久后,B的接收缓存又有了一些空间,于是B发送的rwnd=400的回复确认报文段。然而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那么A会一直等待B发送非零窗口的通知,B也一直等待A发送数据,这样就形成来一个死锁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CP为每一个连接设有一个持续计时器。只要TCP连接的一方(A)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启动持续计时器。若持续计时器设置的时间到了,该方(A)就发送一个零窗口探测报文段(仅携带1字节的数据),而对方(B)就在确认这个探测报文段时给出了现在的窗口值(rwnd=400)。如果窗口仍是零,那么收到这个报文段的一方(A)重新设置持续计时器。如果窗口不是零,死锁的僵局就打破了。
2. 考虑传输效率
上一章节讲到,应用进程把数据传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后,剩下的发送任务就由TCP来控制了。
TCP用不同的机制来控制TCP报文段的发送时机:
1. 只要缓存中存放的数据等于MSS(最大报文段长度)时,就组装成一个TCP报文段发送出去。
2. 计时器到了,就把当前已有的缓存数据装入报文段,发送出去。
3. 由发送方的应用进程指明要发送的报文段,即TCP支持的push操作。
如何控制TCP发送报文段的时机仍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TCP一般是使用的Nagle算法:
若发送应用进程要把要发数据逐个字节发送到TCP的发送缓存,则TCP发送方就把第一个数据字节发送出去(内核操作), 把后面到达的字节都缓存起来(存在发送缓存中)。当发送方收到对第一个字节确认的报文段后,再把发送缓存中的所有数据组装成一个报文段发送出去,同时继续对随后到达的数据进行缓存。
Nagle算法还规定,当到达的数据已达到发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报文段最大长度时,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糊涂窗口综合症(silly window syndrome)
设想一种情况: TCP接收方的缓存已经满了,而交互式的应用进程一次只从接收缓存中读取1个字节(这样接收缓存空间仅腾出1个字节空间),然后发送确认,并把窗口值大小设为1个字节(但发送的数据报是40字节长)。接着发送方又发来1个字节的数据。接收方发回确认,仍然将窗口设置为1个字节。这样下去,网络的效率很低。
解决办法:
1.接收方: 等到接收缓存已经容纳了一个最长的报文段,或者等到接收缓存已有一半空闲的控制。只要有两种情况之一,接收方就发出确认报文.
2.发送方: 发送方不要发送太小的报文段,而是把数据累计成足够大的报文段,或达到接收方缓存的空间的一半大小,再发送数据。
上述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以最大化提升信道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