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理--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起源
一、经典通信模式
- 电路交换技术
- 特点:
- 保密性差
- 稳定性差
- 快速实时性好
- 特点:
- 报文交换技术
- 特点:
- 保密性差
- 稳定性好
- 快速实时性差
- 特点:
-
分组交换技术
- 主要思想:存储转发
- 首先将完整的消息报文分成许多具有收发地址的小分片
- 每一个分片可以分别通过存储-转发的方法向目的地转发
- 在目的地,所有的小分片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消息报文
- 特点:
- 保密性好
- 稳定性好
- 快速实时性好
- 主要思想:存储转发
1.2 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用一定通信设备和介质互相连接起来,能够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 特征
- 数据通信:计算机及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 资源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二、分类
按照规模分类
- 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s),比如校园网
- W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s),比如跨省网络、跨国网络
- M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比如规模较大的城市网络
- PAN:个人网(Personal Area Network),比如笔记本、手机、蓝牙设备、红外设备等连城的网络
- BAN: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比如可穿戴设备连成的网络
按照服务分类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s)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s)
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拓扑(Topology):网络中结点的物理或逻辑的位置
- 总线拓扑(Bus):任意节点可以通过总线进行相互通信,节点故障不影响整体网络。典型代表:经典以太网。
- 环形拓扑(Ring):每个节点接收转发邻近节点发来的数据,结构简单,节点负荷重,可靠性低。典型代表:令牌环网。
- 星型拓扑(Star):任意节点数据通信需要经过中央节点转发,中央节点负荷重。结构简单,便于管理,目前应用最广泛,但存在中心瓶颈问题。
- 树形拓扑(Tree):星型拓扑结构的扩展,通过多级中心转发设备构成层次网络结构,同样存在中心瓶颈问题。
- 网状拓扑(Mesh):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多条通信链路,可靠性好,但路由选择复杂,代价高。
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OSI参考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著名的OSI七层结构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服务或应用程序,如收发邮件、网页浏览、QQ等
- 表示层:将用户请求转换为符合OSI的语法形式
- 会话层:会话的建立、管理和释放
- 运输层:端到端(end to end)地传输报文
- 网络层:以分组报文为单位,进行分组打包处理和分组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以数据帧为单位无差错的数据传输
- 物理层:传输0、1比特(bit)信号
OSI通信过程
OSI模型中的基本概念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层进行通信的规则集合,也就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
服务:服务是上下层之间相互调用的原语和接口函数集合。
-
协议是水平的,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
服务是垂直的,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
二、TCP/IP协议模型
是许多协议的集合,包含了100多个协议,其中最著名的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网际网协议,得名TCP/IP协议。
TCP/IP四层协议
- 一切基于IP协议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对比
为了与OSI模型对照,实际使用中又可以看做五层协议
TCP/IP协议模型 | OSI参考模型 | |
---|---|---|
出现时间 | 1976年 | 1983年 |
出现形式 | 先出现产品,后出现协议标准 | 先出现协议标准,却没有产品 |
设计特点 | 设计之初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也没有区分开服务和协议,但却成为事实上的协议标准 | 模型设计完美,但却仅仅称为理想的协议参考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