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ill you be?”
2020春节冠状病毒肆虐被迫禁足家里,无意间打开了2004年由德国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导演的大型灾难片《后天》。内心有所震撼,有所思考,却如以前一样的没有逻辑和结果。查阅时才发现其实以前看过这个导演拍的《2012》,只是如今,除过名字和大致情节,心里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感受。不懂电影,亦非想做专业影评人,只是内心惶恐很多事情,思考,回忆,感觉似乎转瞬即逝,没有记录和证据,就好像从来没有经历,就好像好了伤疤也忘了疼。逃避也好,混沌也罢,确实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愿意面对自己,一生也不明白自己。
成人的生活总是小心翼翼,受伤过多于是开始寻找经验策略,方法攻略作茧自缚。那是一个保护壳,没有极致欢喜,也没有极致悲伤,感受不到阳光温暖,也没有风吹雨淋。但人总是矛盾的,渴望却胆怯,坚强也懦弱。生活是一种选择,既然来了,不如安全之内,寻求热烈。所以,一个人的成长,大致需要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更新人生的认知,去发掘那个自己都不曾了解的自己。
在屏幕的另一端,我并不能对影片的灾难感同身受。那瞬间冷冻的尸体让我想到实验室的液氮和-20冰箱冷冻的鸡鸭。海啸洪水摧毁的建筑和冰雪覆盖的城市确实让我感觉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因为有在潜水时被海流吹走的经历。我在想,如果灾难发生时那个场景里有我,我可能是那个不会选择抵抗的人,被洪水冲到建筑物撞死也好,速冻成冰尸也好,也可能和霍尔呆在图书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总之,我没有对生对死太多的执念。可能,这就是屏幕之外的无法感同身受。
豆瓣有人评论说,不明白杰克作为气象学家,对整个灾难最了解的人,明知是人无法和自然抗衡的局面,为何还是依然选择带领团队的人出发去营救被困的儿子。初看表示同意,于是思路也被带着思考。是呀,为何,不要说见到机会渺茫,见到又如何营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比任何人都执着。是亲情吗?回忆电影杰克和儿子之间的片段,一次是他过于忙碌差点忘记去送儿子去机场,赶到时说了”I made it”, 一次是他经历重重困难终于见到被困图书馆的儿子,儿子说”you made it”。绝境之中不放弃,似乎更符合杰克科学家的作风,而非父亲的角色。只是这次的任务,亲情是载体,带着亲情的亏欠,他坚信他可以攻陷这次不可能的任务。
我知道“亲情”是创造不可能普遍而庞大的力量,是引发探索未知的神奇魔法。可我也知道,在我身上,或者在很多人身上,还发挥不了这种力量和魔法,或者还需要一个契机去激发这种力量和魔法。所以,我更看重杰克身上科学家的素养,认真,专注,不断寻求可能。The day after tomorrow, 今天的我预测有灾难,分享该如何做,明天灾难来临,寻找办法,后天,谁也不知道未来,但是,总需要一个信念,从明天,到达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