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基础架构

 详细介绍请查看我的另一篇文账—— MySQL的基础架构

一条SQL查询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1.客户端通过连接器连接服务器。

2.服务器先检查查询缓存,如果命中了缓存,直接返回缓存中的结果。否则进入下一个阶段。

3.通过分析器对SQL语句进行词法和语法的分析,好比通过SELECT关键字知道这是一条查询语句。

4.通过优化器找到其中最好的执行计划,例如在表里面有多个索引的时候,决定使用哪个索引;或者在一个语句有多表关联(join) 的时候,决定各个表的连接顺序。

5.执行器调用存储引擎的API来执行查询。

6.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如果开启查询缓存,则会备份一份到查询缓存中。

一条SQL更新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建表语句:mysql> create table T(ID int primary key, c int);

更新语句:update T set c=c+1 where ID=2;

1.客户端通过连接器连接数据库。

2.把跟更新的表有关的查询缓存清空。

3.通过分析器对SQL语句进行词法和语法的分析,知道这是一条更新语句。

4.优化器决定要使用ID这个索引。

5.执行器调用引擎接口找到需要更新的行,进行更新操作。

更新流程还涉及两个重要的日志模块

与查询流程不一样的是,更新流程还涉及两个重要的日志模块,它们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角:redo log(重做日志)和 binlog(归档日志)。

详细介绍请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重要的日志模块–redolog和binlog

有了对这两个日志的概念性理解,我们再来看执行器和InnoDB引擎在执行这个简单的update语句时的内部流程。

1. 执行器先找引擎取ID=2这一行。ID是主键,引擎直接用树搜索找到这一行。如果ID=2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内存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否则,需要先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再返回。

2. 执行器拿到引擎给的行数据,把这个值加上1,比如原来是N,现在就是N+1,得到新的一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新数据。

3. 引擎将这行新数据更新到内存中,同时将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redo log里面,此时redo log处于prepare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

4. 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binlog,并把binlog写入磁盘。

5. 执行器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引擎把刚刚写入的redo log改成提交(commit)状态,更新完成。

update语句的执行流程图,图中浅色框表示是在InnoDB内部执行的,深色框表示是在执行器中执行的。

 将redolog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和commit,这就是两阶段提交。为什么必须有两阶段提交呢?这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 

 

版权声明:本文为liaowenhui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iaowenhui/p/1508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