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对【近取Key】产品进行的深度测评与解析
在 Build To Show 的场景中,大家各显身手,用各种办法展现技术,的确很难在单一的维度上确定谁赢谁输。但是,在 Build To Win 的场景中,往往市场就是那么一块, 竞争对手占了 70%, 你就只剩下 30%; 如果对手们占了 99%, 你就只剩 1% (例如 2014 – 2015 年的必应搜索和 WP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这个时候,软件团队不能停留在 Build To Show 的幻想中 —
“可是我们的 Demo 也很独特啊,我们的某个功能也另辟蹊径了啊… 某个 VP 也喜欢我们的想法啊…”。
你要面对现实, 你有多少市场份额? 你要正面冲上去打,用更好的产品去赢。
——摘自邹欣老师的文章《Build To Win》
本文写于2021年5月18日,仅代表笔者本人此时此刻对2021年北航敏捷软工课程项目“近取Key”的评测(网站地址:http://47.94.243.9/)。主要内容为:对这一产品进行体验测评,并对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思考,希冀能从多个角度探寻它是不是能Build to Win。
产品测评
产品外围测评
该部分主要针对本产品的主页、登录入口等外围部分进行评测。以下是一些评测感受:
-
还在使用ip作为地址,比较糟糕,正常用户没人能记忆这种无规则数据串,还是应该用个域名。能让用户记得住也算是产品实力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更严重的隐患,那就是:ip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使用的资源,系统内部的维护、架构调整或迁移等行为均很容易导致ip变化,由此会导致大量用户使用原来的ip将无法进入此产品。
-
弄一个https吧,稍微确保一下安全性,而且简单、免费。
-
界面初步来看,兼具科技感和美感,挺漂亮,赏心悦目。
-
主界面下方这个滑块看着有点奇怪,这更像是移动页面的设计,但是放到了正常的大屏下,依然还是有的。
-
上图这个界面看着很炫酷,但是实际上设计引导性不足。具体来说,对于网页而言,用户最容易捕捉到的信息,永远是点开后第一屏上的,而且基本上还都是中间那块区域——但是,本产品这一屏上的两个入口,却都在右上角,而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中间区域却只展示了两行文字,白白浪费了最佳吸睛区域。可以来看看其他一些成熟产品是如何处理同类问题的。
-
印象笔记首页:其中下部区域有首选注册入口,中间区域有“了解更多”按钮,右上方则是次要入口。
- 下图是Jetbrains的首页。虽然不是大图式的布局,但是对于具体的热门产品、产品类型,也都在最佳吸睛区域有各自清晰的入口。
-
印象笔记首页:其中下部区域有首选注册入口,中间区域有“了解更多”按钮,右上方则是次要入口。
-
【近取Key】下方的产品和方法推介部分没有把必要的信息表达清楚。
- 看了下图这几行字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 A4 背单词,也没有弄明白这种记忆方式的基本思路。此处,不妨挂上必要的链接,或者干脆内嵌一个b站播放器,把北大学姐的视频挂上来,效果可能会比目前好不少。
- 接着往下翻,也还是没懂怎么背单词,不知道本产品究竟有啥好处。而且下图所示的这部分侧重点叙述较含糊,对好的背单词效果强调不足,而且功能特性叙述文字也只是在说功能,却并没有理清楚整个背单词过程的逻辑。
- 看了下图这几行字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 A4 背单词,也没有弄明白这种记忆方式的基本思路。此处,不妨挂上必要的链接,或者干脆内嵌一个b站播放器,把北大学姐的视频挂上来,效果可能会比目前好不少。
-
下图右上角的“个人中心”按钮和其右侧的头像图标令人迷惑,容易让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登录了没有。在未登录的时候,一点击“个人中心”按钮,还会蹦出来一个这样的 confirm,体验很怪异(笔者专门去对比了一下,登录前和登录后,这个首页的右上角显示完全一样,肉眼看不出任何区别)。
内部使用测评
该部分主要对【近取Key】产品内部的具体功能进行测评。以下是一些测评感受:
-
登录完毕,一进入界面,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一片白茫茫光秃秃。
- 实际上,对于新用户,绝大部分的应用或网站都会在真实的操作界面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伴随式引导,让用户知道该怎么操作。例如:
-
半透明幕布式引导,这种方式可以配合具体的功能位置,实现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导。
- 卡片式引导。这种引导方式一般更适合宏观描述产品思路,也就是做之前所提到的、主页该干的事情。
-
半透明幕布式引导,这种方式可以配合具体的功能位置,实现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导。
- 此外,虽然【近取Key】项目组的 PM告知:右上角有一个“使用教程”,但是我相信不止我,多数新用户遇到不会使用产品的情况,第一反应都不是去看右上角,而是会注意自己视野中间的部分。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通瞎折腾,过了好一会儿,忽然发现使用教程按钮在右上角。而在此过程中,能坚持到发现这个教程按钮的用户,恐怕是少数,大部分新用户被卡了几下后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 而且这个使用教程,查阅起来是需要耗费不少注意力的。具体地,对一个新用户来说,首先需要打开浏览器两个选项卡,然后打开教程并需要一步一步记住干了啥,然后切换到自己的页面上,一步一步操作,然后再切换到教程页面,再切回来,一步都不能出错。无论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学习这一使用教程的过程挺考验人的耐心,不直截了当(新用户更需要的是:Don\’t Make Me Think),该使用教程与其说是在指导用户,倒不如说是在做产品展示。
- 实际上,对于新用户,绝大部分的应用或网站都会在真实的操作界面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伴随式引导,让用户知道该怎么操作。例如:
-
词图构建面板与逻辑问题
- 右侧词图工具箱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工具无法一眼看出来其用途为何,且一概只能靠盲目进行尝试来了解其用途。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式是添加 tip,鼠标移动上去可以有所显示。
- 词图构建系统和之前整个产品系统的问题类似,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使用指引。基本上得较为熟悉 Office、PS 等软件操作的人才能连蒙带猜猜出来一些,笔者走访过好几位用户,他们甚至一点也用不起来,从接触到放弃,路径很短。
- 单词的认识与不认识,用“认识”与“不认识”按钮来判断并不合适。因为在半吊子背单词者身上,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那就是记错单词。一般来说,记错了基本上都会被用户主观上认定为“认识”,因此这样的误判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私以为更好的一种思路是给几个选项,让用户任选其一,选对才可判定为认识。这样一来,虽然理论上依然可能是蒙对,但是概率就小得多了,而且即便碰巧蒙对,给用户心理上的警示感也比直接点“认识”更强烈。
- “认识”、“不认识”之后的动作逻辑建议明确并简化。具体来说:
- 对于“认识”的词,会显示一个例句,可以 See More,可以加入词图,也可以点击“下一个”。
- 对于“不认识”的词,会显示例句然后才显示详解,然后 See More,可以加入词图,也可以点击“下一个”。
-
按理说不认识的单词更应该去直接查看详细解释,但是这里却反而需要绕一步退回原路,此处的产品逻辑令人费解。
-
结束加词后的行为逻辑缺乏说服力。具体来说,结束加词后就是显示一个傻傻的笑脸摆在左边,留下一脸蒙圈的用户,然后用户:
- 可能反应了半天才意识到应该点右上角退出编辑(我自己就是)
- 也可能选择刷新,然后继续停在这个界面,继续蒙圈(没错,笔者实测,刷新后还是这个界面)
- 也很有可能选择骂骂咧咧关闭浏览器,重新开一个,从此【近取 Key】在江湖上多了一个“关不了加词界面”的名声
说正经的,此处其实左右两边都有出口。但是为啥还是给人很迷惑的感觉呢?因为这个时候,最合适的操作,就是直接跳转出来,要么跳在文件夹页面,要么跳在加好的词图查看页面,或者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立马开始复习,那也会是一种令用户感觉舒服的设计。
-
统计信息界面,单词浏览记录的意义不大。尤其对于真正背单词比较多的用户而言,单个去查询单词实在不能算是一个需求,而且随着单词量越来越多,这种缺乏查询功能的单纯数据堆砌,只会越来越像累赘。在这样一个背单词软件里,用户倒是更可能以词图为单位进行记忆,与其记录单词,不如记录词图。
-
单词复习功能的设计不全面,交互感不足。
- 具体来说,复习页面就俩按钮:“查看”和“下一个”,乍一看基本猜不出这俩按钮的用途,胡乱尝试一通才总算猜到了。
- 复习状态也只有红、黄、绿三种,而且其中的机制是含糊的——老问题,缺乏必要的用户引导。
- 在复习过程中,是否确实掌握了单词,全凭用户的浅层次自觉,用户点击绿色按钮就表示“这个单词我记住了”、“会了”,接着点击“下一个”,如果不知道那就点击“查看”。这个问题,和之前提到的“半吊子背单词者”遇到的“把记错单词当成认识单词”问题基本类似,而且此处甚至还不如单词添加阶段。在单词添加阶段,最起码在点击“认识”按钮之后,会显示单词的含义,虽然反馈较弱但总归有反馈,换言之用户还算有机会知道自己记错了。而在这里,点击“下一个”后不会出现任何单词信息,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馈,换言之,用户即便真的记错了不少单词,也会稀里糊涂全都pass而不自知,然后不知不觉重复了好多遍错误的记忆,这就很糟糕了!
- 因此,此处需要站在用户角度好好设计交互模式,与生成词图不同的地方在于,用户对此处操作的便捷性会有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在易用性、便捷性、交互性上进行多方思考,取得平衡。
典型用户测评
笔者在测评期间,有幸获得了几位资深背单词高手的积极支持,他们是笔者心目中的典型用户。以下是几位典型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试用了【近取Key】之后的体会。
典型用户——小华
身份 | 小华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ranh941/ |
年龄 | 26 岁 |
职业 | 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墨墨、扇贝 |
测试环境
火狐88.0.1 (64 位),win10。
发现的问题
问题0:单词被空格分开。
问题1:这两个按钮大小貌似不一样。
问题2:字段校验错误。
问题3:登录时为啥只支持邮箱,不支持昵称登录?
问题4:单词状态
选择单词不认识后,进入的界面只有查看详解和结束加词,此处也应该有加入此图或者下一个吧?
问题5:单词重叠
加三个词到右侧画布中。对第一个词的大小颜色做调整,再依次加入第二个词和第三个词,后面两个词都只选择“加入此图”,不做其他操作。会出现上面单词重叠的现象。
手动调整位置后,还可以。
问题6:产品介绍有误导性
产品引导页如下所示,算9句话,其中3句出现动词“写”有误导性。我在使用加入词图功能时,刚开始是以为在界面右侧通过鼠标滑动写单词。重复读和足够多,这两个特点倒是有,但被“反复写”给掩盖过去了。
问题7:保存词图,查看已记录的此图,点击左侧,没有提示单词相关信息。
三个吐槽的点
- 登录不支持微信,我看见需要邮箱去登录,就觉得真麻烦,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支持微信登录或手机验证码登录。
- 使用起来折腾。自己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单独开个使用说明界面,个人感觉对初次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而言,不友好。
- 在PC端记单词挺奇怪。目前我身边记单词的小伙伴人数是12个人,从2017年到现在,除了我自己曾体验过PC端记单词,我就没看见有其他人在PC端记单词,也没听说过有人这么去做过。墨墨似乎没有PC端产品,扇贝支持PC端记单词,后者我用过三四次就不想用了。
总结
使用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首页挺舒服的,需要夸夸ui和前端的小伙伴。产品的功能话,个人觉得缺亮点。个人觉得在PC端记单词界面,再加入单词时,如果支持通过键盘输入或者鼠标滑动识别单词,应该能帮助加深单词记忆(不过这么做的话的话,为啥不做成手机端软件呢)。
从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来评价单词软件话,目前这块产品在这三点都达不到让我有想继续使用下去的程度。举个例子,此前我有使用百词斩软件记录单词,刚开始使用时是因为操作便捷,通过图片协助记忆有趣,所以我才开始使用这块软件并安利给其他小伙伴,但坚持使用1231天后,发现图片是记住了,单词反而没记得很深刻,之后还是只选择扇贝和墨墨继续记单词。
典型用户——郑蕊
身份 | 郑蕊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zhengrui0452/ |
年龄 | 33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试用感受
界面大气。
切换到一些单词,不会自动发音,不知道是不是网络的问题。
这个复习模式我有点不懂,我在A4纸上加了单词,然后每次复习的时候这个单词都 是在我屏幕的正中间出现的,那好像也不是按方位记单词。
而且在加入单词的时候是允许重复性堆叠的,这也是设计出来的方便记忆的办法么?
应该在用户刚进来的时候给个提示,其实就像你下载一个游戏,然后指引新手玩两局那套流程整一个就好。
复习的地方设计的也不好,第一次我也找好半天,没明白那两个箭头的用处
这个方法纸上东西多了,也不太容易记住,讲真。
典型用户——娄老师
身份 | 娄老师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rocedu/p/4999535.html |
年龄 | 46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背单词的心得体会 |
试用感受
界面,美工不错。
简单试用了一下。使用起来有点不知道干什么,看完讲解也不是很清楚,加两个词就不会弄了。现在的注册方式有点麻烦,不支持微信,QQ,手机号注册。个人感觉意义不大,我大概率不会用。
单词重叠到一块了,见下图。
典型用户——杨老师
身份 | 杨老师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younggift/ |
年龄 | 46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资深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背单词的心得体会 |
杨老师的试用体会中多次出现了「阻止用户使用」的说法,以此吐槽该软件尚不具备良好的易用性。一句话,不好用,不得劲。下面来具体看看杨老师怎么说。
作为背单词的用户,从用户感受的角度评论如下。
混用风格,产品定位
看首页像是手机界面,特别是正下方的滑动标识,看内页则像是基于web浏览器的。混用了web和手机界面,对用户设备定位模糊。也许单纯是基于web的?
首页中混用汉语和英文,看起来感觉也挺奇怪。
阻止用户开始的因素
建议接受微信登录
注册和登录能阻止多数用户 (统计比例,证实我是错的,也是个不错的小题目)。
注册按钮使用了英文,能阻止更多用户,特别是初背单词的用户,不少人不认识”sign up”或者反应没有对汉语那么快。
不应使用IP,而应使用域名
[http://47.94.243.9/], 这个IP能保持在开发团队手中多久,产品生命周期的上限。通用的方法是使用域名。
注意验证邮件
建议把链接的文字做成超链接,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点击
阻止用户深入的因素
强烈建议套餐或者demo
正如产品中集成了”智能词库”的动机所假设的,用户通常不会自建词库,也不会自建”文件夹”。考虑到”A4纸记单词”要求用户自建,那么其他用户自建的”词图”,是否可以作为开始?
候选加入词图的单词,如果不仅来自软件系统推荐,还可以从一堆单词中由用户自选。这样,可能才能够在用户间共享背单词的过程。如果不能共享过程 (或者由于候选词只能由系统指定),那么共享成果也会有帮助。
没用明白,没看出来”A4纸记单词”的特色
因为不知道A4纸记单词,软件自带的教程没看懂,所以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词图”一词,是软件团队定义的?
作为以手机或web为介质的产品,对于使用随手可得的A4纸,会有哪些更好的特色呢。除了 “学习统计”以外,是否可以有对使用时间的控制、帮助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没有更多的特色,是不是用纸质品更方便。
在统计中,区分了单词”不认识”或”认识”的状态,但是不认识的单词,不能单击进入查看详情,建议使用墨刀,找并非开发团队成员的同学作为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期待。
更强烈的建议,是不要使用任何电子工具探索用户需求,而是使用纸质品,画出界面,询问和感受用户打算怎么用。建议对比产品:
- 纸质品
- anki, 记忆工具
- word2vec, 单词树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41865]
- wordnet, a lexical database for English
产品设计思考
笔者在上面总结了一些自己在【近取Key】产品系统使用层面上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同时附上了几位典型用户的真实试用感受。在这里,希望能基于上述使用感受,尝试对产品需求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对【近取Key】项目组给出的产品需求分析,有一位助教曾脱口而出说“好像没觉得有什么市场需求”,笔者和几位助教、老师聊起来,直觉上也倾向于那位脱口而出的助教,几番讨论下来,大家甚至用了一个形象的词儿来描述这种直觉,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典型用户们的真实体验似乎也能说明这一直觉并非毫无根据。
那么,我们的直觉背后有可靠的逻辑支撑吗?大家心里却并没有底。下面回顾分享一下我们对此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到,最初我们的思考是走偏了的。当时,我们都将矛头对准了下面两件事:
- 电脑端背单词需求很低。因为背单词工具软件早已有相当成熟的产品,尤其移动端背单词软件更是耳熟能详。移动端软件的许多优势都是 PC 端软件无法比拟的,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不受场地条件和人员状态限制等。相比之下,愿意使用电脑端背单词的用户自然从基数上就会远少于移动端单词软件的用户。
- A4 纸背单词法的效果与价值存疑。A4 背单词法到底是否有效,以及对多少人有效,这一直是个玄学。或者说,有多少人能 get 到这个方法的关键,同时又能因为相对符合个人喜好而愿意使用,这件事并不容易说清楚。根据笔者的走访,很多经常背单词的人没听说过这个方法,或听说过但不熟悉,甚至在观看了北大学姐的视频(地址在这里:【学英语】北大学姐的高效背单词法!不看亏大了!1小时竟能背100多个?,可以说是 A4 纸背单词这一方法的出处)后,一样没搞懂其价值和意义。如果说A4 纸背单词法足够有吸引力,但是为何市面上最常见的背单词产品(PC端和移动端)没有一款内嵌了这种方法;但是要说A4 纸背单词法纯属扯淡,也站不住脚,因为B 站北大学姐视频 700 多万的播放量,而且到百度、知乎等平台一搜有很多A4 纸背单词法的相关链接,这样的推广度又不像是单纯的炒作,而更像是真正帮助到了不少人。
于是,看看之前官方给出的否定【近取Key】项目立项的理由——要么是“电脑背单词需求不怎么成立”,要么是“A4 纸背单词法不怎么靠谱”,这样的理由乍一听还真挺合理(再结合项目组当时设计的那份缺乏经验而说服力不足的调查问卷,于是似乎就更加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