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一)
爆发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什么时候爆发没人知道,影响有多严重也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它迟早会来临,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来临。
爆发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什么时候爆发没人知道,影响有多严重也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它迟早会来临,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来临。
一、一本小说
中国有本很出名的科幻小说,是理科生刘慈欣写的《三体》。
这本小说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其中一个很出名:你永远不知道地球下一次以什么形式被攻击,因为对方是降维打击,而你根本没见过也没听过这个降维。
背景是这样:
地球人第一次遭受外星文明的攻击时,来的是三体文明发送的水滴宇航器。
由于水滴到达需要几百年,人们起初恐惧的以为地球要玩完了。时间久了地球文明竟然习惯这个水滴的到来了。到最后经历了地球技术大爆炸式发展,竟然臆想这个水滴是三体文明害怕而送给地球文明的礼物,认为地球文明是无敌的,和平昌盛是永远的,股票每天上涨是不能停的。
结果大家都猜到了,水滴到来,地球的上万舰队以抢功的心态去迎战,结果瞬间全面溃败。
故事当然没有结束,有英雄人物暂时救了地球。
经历了这次地球危机,地球人在想象下次被攻击时的场景,做了无数的计划与安排。
但是人们怎么也猜想不到下次攻击的形式,竟然是物理规则降维攻击: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
自此,整个三维宇宙都玩完了。
二、宏观调控
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了,其中发生了很多次经济危机,有两次相当致命,一个是1929年至1933年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一次是2007年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
我国的经济学者梳理了世界各国发生经济危机前后的数据,希望制定一些原则或战略,在经济危机即将发生的时候及时进行干预,避免经济危机。
比如银行利率的加息减息,就是常用的一种调整策略。
比如最近的去杠杆也是一种策略。
不过这些策略的实施的结果完全无法预测,美国的那些经济危机就是调整策略时引爆的。
那中国经常执行这些策略为啥没有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呢?
因为所有的经济因子都是人工控制的,比如农作物强制压价;比如房价强制性不能跌。
虽然各行业没有发生连环崩盘,但是整个盘子都显得低迷不振,这样其实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经济危机。
爆发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什么时候爆发没人知道,影响有多严重也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它迟早会来临,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来临。
既然我们看不懂现在的经济形势,那只好去看看以前发生经济危机时都发生了什么,也就是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尽量避免因为重复的事情引起经济危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本书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合集论文。
这个课题就是研究分析之前的两次经济危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啥地球上有这么多人,竟然没人没政府能够阻止这件事。
这里分享一下该合集的第一篇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三、曾经危机的不同点
1.人口的结构不同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订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以美国为例,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2007年则占12.6%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
另外,人口越多,社会会越复杂,经济的稳定性越高,但是发生意外时,影响也越严重。
2.技术条件不同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有更快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明显的同步市场波动。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1928年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16.7%,2007年则占51.6%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1980年总额为5190亿美元,2007年达到18330亿美元,年均增长5%,高于同期全球GDP 3.4%的增长率(数据来源:IMF网站,Wind数据库)。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1929年美、欧、日以外的亚非拉国家GDP合计占世界GDP的23.3%,2010年则占到42.6%,危机期间的2009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0%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人民网等)。
四、曾经危机的相同点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十分明显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三角形循环,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资源富足国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发达国家通过负债消费,拉动新兴市场国家产能利用。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欧盟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税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上升,社会福利安排出现过度化倾向,但绝大部分政治家难有决心和胆量压缩福利。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
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的形势变得更为糟糕。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尾记
经济学是个奇怪学科,就像天气学科一样。表面上看我们精确的预测了天气,甚至可以人工干预天气(人工降雨),但是可能大洋彼岸的蝴蝶扇下翅膀,地球这边就是一场大海啸,此时人工再怎么干预都无能为力了,好可怕!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天空的代码世界,微信号:tiankonguse-code。
推荐阅读: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